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

「向死而生」徐文兵

今年的櫻花開得稀疏寥落,根本沒有往昔的濃稠熱烈,都有些像梅花了,時近清明,東京居然下了兩場大雪,櫻花與雪花共舞,生發與閉藏交織。讓人不能不感慨,好邪惡,庚子年的肅殺之氣。
 
文明在進步,科技在發展,長期耽於安樂舒適,人們習慣性認為,自己應該活到七老八十。猝然遭逢瘟疫,眼見得一個個、一家家鮮活的生命逝去,而自己只能戰戰兢兢躲在家中自我隔離,而且持續兩個多月,這種驚恐和無奈使得人們不得不直面生死的話題。
 
作為一個醫生,可以說是看淡了生死,見慣了無常。我曾在北京電視台《中華文明大講堂》上說過「黃泉路上無老少」,當時節目的編輯、導演、頻道領導都覺得驚悚,商量著是否刪去。爭論半天最後還是決定保留。我說的是實話,只不過大眾不愛聽不接受罷了。
 
十年前《新週刊》封新城兄採訪我和梁冬,我聊到了直面生死的問題。我說我是個悲觀主義者,遇事總是先想最壞的結果。出門坐飛機,要先留下一封信,寫好各種銀行密碼登錄賬號,做好回不了的準備。直到現在我也盡量不和家人同坐一架飛機。訪談結束的時候我說了禪宗的一個著名的故事,失足跌落山崖的人,上有虎狼環伺,下有萬丈深淵,中有支撐的樹幹在斷裂,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欣賞身邊的風景,摘一顆山果品嘗它的美味。姑且就把這種態度稱之為向死而生吧。
 
無論人是否有意識認真考慮過自己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價值觀,只要活著,都在踐行自己的三觀。只要和人打交道,都在選擇和自己三觀一致或接近的人成為朋友或戀人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,聚合分離的主因也是三觀合與不合。
 
如何面對死亡,簡單說應該是人生觀的一部分,其實呢和人如何看待時空如何取捨價值也有直接關係。諱言生死,避談死亡是一種逃避,不敢直面事實,採取的不過是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。恣情縱慾,及時行樂,但求風流快活,死便埋我,不求長生也是一種生活態度。耽於生死,憂心忡忡,焦慮不安也是一種生活態度,貪生怕死,追求長生不老,修仙煉丹,買保健品吃各種藥,把美好的現實放在未來不確定上去煎熬。
 


天若有情天亦老,自然規律不會因人心人情而變。小時候盼著長大。大了以後盼著慢慢變老,老了以後盼著不死,都是人情,不切實際的的人情,都是為將來而憂慮。為此而憂慮的人們都忘了享受當下屬於自己的生活。
 
向死而生不是憂慮,是坦然,是釋然,是認慫,是不和自己較勁。盡人事,聽天命。上帝歸上帝,凱撒歸凱撒。向死而生的人,才能最好地活在當下。
 
西諺說,人類一思考,上帝就發笑。莊子說:我生有涯而知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殆已。敬畏天命,不過是承認人類的渺小和自己的無知。天賦人壽百二十年,能達成或超越者寥寥,絕大多數人非夭即折。由此觀之,就壽命而言,能增益者鮮有。能止損就善莫大焉。勿違天道,無為而治,反倒是最佳最理性的選擇。
 
很多人問我吃什麼東西能延年益壽,我的回答是先忌口吧,不吃或少吃什麼才有益健康。我們吃飽飯的日子不過四十年,骨子裡留下的都是貧窮飢餓的記憶。我們逢年過節都是在吃,吃的又都是高油高糖高脂肪東西,這些在貧困年代能解饞、打牙祭,填補腸胃空虛,慰藉心靈。而現在的人普遍營養過剩,需要的是少量精緻,需要減負。古代除非是勞動者出苦力的人,都是一日兩餐。而現在端坐不動,躺著看手機的人都是一日三餐,甚至還要加夜宵,這從自然天賦的角度來講,任何動物都是以吃不飽為前提設計的,保持飢餓、等於保持警惕。等於保持生命,無論任何動物,一旦天天飽食終日,無所事事,生命的休止符也就來了。
 
更不用說現在以科學先進的名義推行的商業營銷宣傳,導致人們攝入更多的廢物異物。聽到天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廣告,你肯定想到了喝牛奶補鈣,但你是否想過歷史上「斷奶」這個詞。聽到one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, 你是否馬上想到了吃水果補充維生素等種種營銷概念。喝綠茶防癌,喝冷飲解渴,冰冰涼透心涼。違反自然,戕害身心,凡此種種,不一而足。
 
醫學是不斷試錯的學問,人命關天,人死不能復生,道德倫理所限,所以更不能掉以輕心。中醫學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實踐的結晶,由此觀之,更為難得珍貴。承認自己的局限,聽聽中醫的養生防病建議,會讓自己少犯錯誤,活得更好。

2020年4月2日星期四
徐文兵



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